对于住在南京西路上的居民来说,“张家花园”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它的发端可追溯到百年前,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乃至孙中山、霍元甲等名人都与张园有关……
张园是上海石库门的代表性建筑。因为它是上海目前石库门建筑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而且保留了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筑特色。由于至今还有大量居民居住,充分的“人气”也让它的生命力至今流传。
对于住在静安南京西路上的居民来说,“张家花园”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张园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海上第一名园”,它的发端可追溯到百年前,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乃至孙中山、霍元甲等名人都与张园有关...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老上海人的记忆,一起走进这海上第一名园。
每次回张园,总会对2010年造的那个铁铸的张园匾额看上几眼。可是原来的张园是没有那个东西的,套用现在的一句话,“我对此没感觉”。其实,原来张园的范围很大,是要到吴江路菜场为止。
张园虽是石库门住宅群,但是在张园的一南一北,一头一尾,各有三幢独立式花园住宅。
张家大客堂
现在南面的三幢洋房都在(41号,一幢有着四层楼和前主后副格局的庞大的独立式民居;72弄1号,张园大客堂;77号, 2层楼房有着类似美国国会大厦那样的中央圆屋顶,八开间的立面,楼下是中式木栏杆的宽阔外廊,二楼每个开间都是整面的窗户)。
张园77号
但是北面的三幢独立式花园住宅,由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把火,和90年代的市政建设,从此消失了。摄影家王刚峰的照片没有机会以此为背景了,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它们的身影。因为它们也曾经是我们的“儿童乐园”。
现在的海港宾馆和紧邻的一幢与张园整个建筑不相配的新式公房,原来是徐家花园(84弄I号)。铭牌上有段详细的介绍,“这里原来有一座叫做‘徐家花园’的洋房,徐家主人喜爱草花,花园里的兰圃远近闻名。
据此地老人讲,朱德曾慕名前往徐家访兰寻师(花匠),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中的兰花盆景也取自徐家。”我记得,徐家花园外面是一扇红色的大门,围墙里面是花园,走进去有一个铺着彩色花砖、竖着白色大立柱的围廊。
上世纪50、60年代,除了住户,里面曾经还有一个中央工业部的驻沪办事处。我小学同学玲玲住在里面,她爸爸是烈士,我们在她家还看到她爸爸的遗像和挂在两边的挽联。下雨天,我们女孩子没地方去疯,大家就拥到围廊里跳橡皮筋、踢毽子、“造房子”。
学校文艺表演要排节目,我们又到围廊里。因为地上滑溜,跳起舞来就像在舞蹈房里。一次,屏、星、我三人排一只“歌唱二小放牛郎”又唱又舞的节目,在围廊里足足跳了四天。想不到70年代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火,花园洋房变成了平地。
徐家花园对面的106弄5号也是一幢洋房,主人也姓徐,是一家工厂的私方。因为是私宅,许多年里这幢洋房我们没有进去过。想不到使我们走进这幢洋房的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现存的张园105弄1号
徐家是整个张园里第一个被红卫兵抄家的人家。记得,当时大门敞开,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走进去,地上撒满了白砂糖,还有玻璃丝袜等。过去有些人家担心日用品断档,常在家里藏了许多东西,这一抄,把他家的东西全部翻出来了。
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爷爷辈的楠木棺材板在大门口烧了几天几夜。这种情景,现在想起还总觉得不是滋味。90年代,这幢洋房也被拆除了。
被拆除的还有115号(现大致是经典茂名公寓处),当时大家都叫它“大房子”。这幢洋房四层高,有宽大的转弯楼梯,好像还是柚木的扶手,非常气派。据说,是李鸿章家的谁谁的房子。
解放后,住着19户人家,其中很多人家是商业一局的职工。我们把它当做又一个“儿童乐园”,经常跑进去玩。我还像男孩子一样,人伏在楼梯扶手上从上向下滑。一次两次三次……兴奋啊!
115号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种着两棵大树,一棵是广玉兰,开花时,一大朵一大朵的广玉兰在春风中舒展。一棵是枣树,每年树上都结满了青青红红的枣子。住在里面的冠杰跟我说,他们院子里的孩子小时候每年都会用竹竿打枣子,打下的白湖枣大家尽情享受。这个滋味想起来还是满溢着童年的乐趣。
记忆中的张园依然美丽。
作者:丁婷婷
也欢迎你来投稿,说说任何关于上海的事情!说不定你的文章也会被我们采用。一经采用,将有稿费鼓励哦!
投稿邮箱:helloshanghai@xinmin.cn
小侬期待你的投稿!喜欢的话就关注我们并转发至朋友圈吧!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