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没有学过二胡,但是你可能听过她的名字——闵惠芬。
你也许没有学过二胡,但是你可能听过她的名字——闵惠芬。
她是中国民族音乐领域的传奇人物,她的二胡演奏被法国报纸评价为:“即使在休止符时,也有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过她的演奏后伏案痛哭,波士顿交响乐团撰文赞美她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
被誉为“二胡皇后”的她,昨天,2014年5月12日10:05分因病在上海仁济医院去世,终年69岁。
让我们以最沉痛的心情缅怀这位国宝级的二胡演奏家
一起来听听大师最后的弦断绝响...了解大师的人生历程。
“二胡之乡”出生,上海成长
闵惠芬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虽然不是上海人,但真正成就闵惠芬音乐起步的地方是上海。
闵惠芬八岁就跟着父亲学琴。父亲闵季骞是二胡大师刘天华的再传弟子。闵惠芬练的全是刘天华的曲子,“病中吟”、“光明行”,一拉就是一天。
闵惠芬幼年时
那时候在当地她是唯一一个拉二胡的女孩。受解放前封建思想的影响,在解放前,干这行的人,往往都是叫下九流。然而还在南京念小学的闵惠芬闯到了上海,要考音乐附中...
刚进学校,闵惠芬像脱缰野马到处玩耍,第一个学期很快荒废。到放寒假,她的老师王乙先生把闵惠芬叫了去,一通严厉的批评,让闵惠芬记忆犹新。
闵惠芬小时候
终年严酷的训练,让闵惠芬技艺大进。1963年的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大赛中,闵惠芬一鸣惊人。征服了评委,获得了比赛第一名。
第一把二胡是捡来的
闵惠芬人生的第一把二胡是她小学二年级去丹阳游玩时从一个要搬家的老师的废物堆里“捡”来的。这把二胡尺寸比一般二胡小,因为那位老师不敢捉蛇,胡筒上惯用的蛇皮是拿蛤蟆皮代替的,但这依然让闵惠芬爱不释手。
后来这蛤蟆皮烂了,爸爸陪她到镇江换了蛇皮、把散了架的琴桶胶一胶,它是闵惠芬二胡人生的起点。
二胡从来不离身
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作曲家顾冠仁记得,大学时代开始,闵惠芬就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老闵”,而每次演出时,她总是左肩斜背着二胡、右手拉个大箱子、左手拎着演出服,琴箱带交叉在胸前,简直是“五花大绑”。让她把乐器装箱托运,她说:“乐器是我的宝贝,托运或让人拿我都不放心,坐车、乘飞机都要随身带着。”之后她数十年如一日,肩背二胡、拖着行李箱走南闯北。
把二胡拉好,这辈子就值了。
闵惠芬说:“二胡的魅力,在于它特别接近我们中国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中国人在说话歌唱。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我生来就属于这项事业。”她认为二胡演奏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感人,而不是单纯的炫技。
1977年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上海交响乐团访问,闵惠芬拉《江河水》的时候,突然觉得前面一个人好像矮了下去。等她奏完最后一个音,这个人突然跳起来跑到闵惠芬面前,又是抓头发又是拍肩膀,眼泪鼻涕满脸都是。经过翻译闵惠芬才知道,他说的是“你拉出了人间的悲切”。这个人,就是小泽征尔。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二胡皇后”经历生死考验
正当闵慧芬前途一片光明时,灾难也紧跟其后,1981年她被检查出患上癌症,此后历经了6次手术和15次化疗,却未能阻挡她登台的愿望,坚强的她依然挺了过来,有了今天的成就。
1985年,患病住院的闵惠芬(左),在病床上给她的学生赵剑华示范讲课。
一生从事二胡事业,用一个词形容叫目不斜视
闵惠芬身上始终带着浓烈的时代标签,她却给自己一个“目不斜视”的定调,她说:“虽然时代真的变化很大,但我从来没有感到不适应或迷惘,因为我知道我的音乐从未不受欢迎。我不管别人做什么,试验也好、赚钱也罢,我知道我拉的是二胡,是人民的艺术;我的时间宝贵,不会浪费去做人民不欢迎的事。”
就在一年前的5月12日,她还奉献了人生中最后一场大型演出,一曲《赛马》成为“二胡皇后”留给观众的最后美音。
他们眼中的闵惠芬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 胡志平
她是二胡音乐发展的领头人,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系在二胡艺术的发展上。——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二胡演奏家 朱昌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