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生活,莫紧张
刚刚过去的七月
我国内地报告猴痘确诊病例数
激增至491例
较六月增长363%
其中上海报告25例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2023年7月1日至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23省(区、市)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确诊病例。
其中广东报告115例、北京报告81例、四川报告49例、浙江报告40例、湖南报告33例、江苏报告31例、上海报告25例、安徽报告19例、天津报告17例、湖北报告17例、河南报告14例、辽宁报告12例、山东报告12例、吉林报告9例、云南报告4例、陕西报告4例、福建报告2例、重庆报告2例、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青海各1例。
无重症、死亡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呈以下特点:
一是病例均为男性,96.3%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
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同性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生感染。
三是89.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6.5%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主动筛查等发现。
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专家解读
1. 为什么我国7月份猴痘确诊病例数比6月份增加这么多?
7月我国报告491例猴痘确诊病例,比6月份106例明显增多。主要原因:
一是猴痘疫情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隐匿性传播,80%病例为单个病例,感染来源不清,防控难度大;
二是随着宣传教育,重点人群主动就诊病例增多,除了密接筛查发现外,通过重点人群主动报告、重点人群筛查等也增加了病例发现;
三是境外疫情不断输入境内,输入风险仍持续存在。
2.密切接触者实施健康监测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
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
健康监测的第7、14、21天
要接受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随访,
出现猴痘样症状应及时就诊
并主动报告可疑接触史。
3.自我健康监测能否起到疫情防控的作用?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只要密切接触者在自我健康监测期间,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猴痘样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可疑接触史,以及时发现猴痘病毒感染者,并及时隔离治疗,就可以避免猴痘病毒的续发传播,最终控制住疫情。
4. 当前国家有无开展病毒变异方面的监测工作?
猴痘病毒属于DNA病毒,基因序列相对稳定。我国已开展病毒变异监测工作。在本土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确诊病例、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确诊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确诊病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中,对核酸检测Ct值≤32的样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
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检出的猴痘病毒基因分型均属于IIb分支(西非分支),该分支主要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部分国家流行。
没有特效药和疫苗
疫苗方面,7月1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复制缺陷型猴痘疫苗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
针对猴痘病毒,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也未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开发的特异性疫苗。
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正常生活,无须紧张
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研判后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猴痘对公众的感染风险低。
“普通人群日常外出,正常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极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7月10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可能持续2至4周,临床症状普遍较轻。
如何预防猴痘?
广东疾控提醒:预防感染猴痘,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1)避免与疑似猴痘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2)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材料,例如餐具、杯具、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等。(3)避免在猴痘疫情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5)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做好自我症状监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或暴露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侬好上海·小侬综合编辑】
素材来源:@中疾控网站、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每日经济新闻,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64023633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shsxwddwyh@163.com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