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 录
新闻频道news.xinmin.cn

上海人快来看,这是不是你记忆里的老上海?戳中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这里可有你的儿时回忆?

临近过年,特别容易怀旧

你记忆里的上海是啥样子呀?

最近看到一组连环画哈有米道

看这栩栩如生的老上海风情

有种穿越的赶脚……

仿佛又回到了弄堂岁月



箍桶匠、篾匠


“箍——桶——哦,箍桶!”


箍桶匠的叫卖声是不少弄堂小囡儿时的记忆。



那时候洗澡洗脸用的是木盆,

小孩洗澡常是木盆往弄堂里一放,

在邻居嘻嘻笑声中洗完澡。

木盆的铁箍如若坏了,姆妈就会招来箍桶师傅,


然后讨价还价一番,开始箍桶。

精明的主妇都会在旁监督好,看着师傅手起锤落。



旧时弄堂总有些各类匠人,他们与弄堂里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箍桶的爷叔,还有篾匠。



小辰光总能听到——编掏萝、鱼篓~修竹篮,竹塌喽…

竹匠店分阔篾、细篾与圆作三种:

阔篾制作农具,细篾制作日用品,圆作用来制作家具。

毛竹经过篾匠砍、劈、削、磨,编结成日用品,


如竹篮、竹筐、竹篓、洗帚、淘米萝、竹筷、提篮等,

品种繁多,价廉耐用,造福过无数上海人。


上海弄堂人家必备的乘凉竹椅by新民晚报 杨建正


馄饨担


沪上竹枝词里专门有一段说馄饨的:


“大梆馄饨卜卜敲,码头担子肩上挑,

一文一只价不贵,肉馅新鲜滋味高。

馄饨皮子最要薄,赢得绉纱馄饨名蹊跷。

若使绉纱真好裹馄饨,缎子府绸好做团子糕。”



这段曲子描绘的就是老上海滩走街串巷的馄饨担,

他们敲着梆子,肩挑担子,跑街穿梭在大小弄堂里,

俨然一幅沪上风景画。



让上海人印象深刻的深夜美食还是“柴爿馄饨”,

没有具体的店名,却在家附近街头每晚开张,

温暖了无数夜归人的胃。


端午节



在上海,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一家人会凑一起包粽子,
在老上海的习俗里,端午节还要防“五毒”——蝎子、蜈蚣、毒蛇、癞蛤蟆、壁虎。


而且,五月初一到初五,

沪上人家都忙着从小菜场买来菖蒲、艾叶、大蒜挂在门口。


小朋友额头上被大人用雄黄酒
画上一个“王”字瞬间感觉自己变身大老虎!


磨剪刀



“瞎刀牟…(磨)剪刀…”


在老街深巷弄堂里,“嚓,嚓…”声总是此起彼伏,

听到“磨剪刀”的吆喝声,姆妈们纷纷找出钝刀剪寻声而去。




磨刀人有一条特制的长凳,一端置磨刀石小水罐就能开工了。

磨刀也需要熟练的技巧,磨出来的刀剪,刀锋极其锋利。


现在的刀具还是会钝,虽然厨具里配备了磨刀棒,

但没经过磨剪刀师傅之手,刀具似乎再也无法焕发出“新生”。



煤球炉


煤炉是过去上海家家户户的必备,一家老小的吃喝全靠它。




每天一大早,上海人就拎着煤炉来到后门口,

擦火点燃旧报纸塞入炉膛,再往里面加几块柴,

于是熊熊火光里冒出了一阵青烟,

大家揉揉被呛得泪水直流的眼睛,

拿起芭蕉扇赶紧哗哗地搧烊,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冬天,
有些人家干脆把煤炉拎到房间里,


不烧饭时就在炉上炖一壶水,又取暖又加湿,

下午还会在炉子上煨点心吃。


有的人在临睡前,会舀一勺煤浆浇在炉口,把炉子封起来,

第二天一早,只需拿一把火钳戳开干结的煤层,让下面隐藏着的火苗窜出来,就可不必重新生炉子了。




破布头换糖


小辰光听到小贩沿街喊:“破布头换糖”,


就会央求姆妈拿出积攒一年的破布头,

去换一块用麦芽糖制成的大糖饼。



换糖人肩上挑着担,一手拿着铁板一手拿着刀,叮叮当当的边敲边走。


担子是两只并不紧密的竹箩。前面的箩上有一块板,

板上一大块圆形的黑色芝麻糖,手里的铁板敲打着铁刀。




那时,换到的糖吃到嘴里,是可以甜一年的。


搓麻将


上海人对于麻将的特殊情结,不同于四川的火热和广东的豪放,
上海麻将是讲“搓”而不叫“打”的。


“搓麻将”指的是一种心态,是不紧不慢的绅士风度,

急吼吼闹哄哄则有失体面,是一份考究和闲适的文化。



上海女人打麻将最是一道风情一边不紧不慢地码牌

一边闲话家常穿得也要是山青水绿的

发型一定是要吹好烫好的摸上淡淡口红,嗑几颗瓜子


老上海搓麻将通常喜欢在家里,

用的桌子是八仙桌样式,四面有道高出台面两三分的楞码,

在“台子”侧面还要有只小抽斗,用来放放随身小物件。



对于上海小囡来讲,大人搓麻将洗牌时的“噼啪”声,

也成了童年的重要回忆之一。



童年的弄堂游戏


你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每个上海小囡几乎都是跟小伙伴玩着游戏玩长大的。




小辰光上学路过池塘小湖,经常跟小伙伴就地取材,

拿一些薄瓦片、扁石等,贴着水面掷出

比赛看谁的石头飞得远、水花溅得高。



撑骆驼现在也叫“跳山羊“,是弄堂里男孩的专属项目,


当骆驼的要弯腰、双手撑住膝盖,

小伙伴排队快速从他背上跃过,人多时,场面煞是好看呢。



除了这些,
还有斗蛐蛐、滚铁圈、放炮仗……陪伴大家度过了最好的童年。



那时候上海的弄堂


磨剪刀、修棕绑的声音此起彼伏

孩子的欢笑声阵阵回荡

那些上海人家挤在弄堂里度过了一段段时光……

这里面

可有你最难忘的回忆

欢迎在留言里告诉阿拉


【小青菜综合编辑】

上海有腔调(shanghaistyle021)授权转载,漫画作者:范生福先生,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继承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主页面底部菜单,可阅读完整版权声明
标签:老上海 画
文章评论 0条评论

劈硬柴pik5 ngang2 ssa4

释义:各自付各自的账,即"AA制"。例:勿要侬一个人挺账,大家劈硬柴好嘞。

马上免费学习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下次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64023633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shsxwddwyh@163.com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

查看网站地图